为什么感觉清朝历代帝王不怎么去解决八旗兵堕落的问题
八旗军人堕落速度在历朝历代都算慢的,真的比之前所有朝代都好得多。
首先来说,八旗制度本身就是“世兵制度”,就是八旗制度下所有人先天第一身份就是军人。
为什么说八旗制度比历朝历代军事制度都要好呢?
八旗制度是历史上唯一杜绝了吃空饷的军事制度。
比如明朝天启末年,徐光启奉旨巡视昌平一带驻军(和八旗一样的卫所兵),发现花名册上10600人,实际只有6837人。
也就是说昌平驻军吃了3200人的空饷。
这还是京师附近的驻军情况,京师以外地区可想而知。
但是清朝八旗制度杜绝了吃空饷情况,甚至各地八旗驻军长官还为手下八旗士兵生计操透了心。
比如晚清有很多史料记载,各省八旗将军们因为驻地所在地区米价上涨,就千方百计从外省购买低价米运回驻地出售给八旗兵丁平价米。
同样,八旗驻军战斗力从史料上看,以王朝末期军队来说,八旗驻军战斗力还是可以排到前列的。
王朝末期大多数中枢禁军其实都已经不堪一击了,比如西晋的时候皇帝在禁军的保护下连洛阳都出不去,因为当时洛阳御林军打不过洛阳当地的盗贼。
但是我们看1900年北京保卫战,在京城与八国联军主要作战的是以八旗驻军为主力的武胜新队,武胜新队的表现应该说甚至好于聂士成的军队的。
同样,老舍先生《正红旗下》小说里也披露了,即使已经清末,普通八旗底层希望能够被选上的八旗子弟,他们本身的弓马还是相当娴熟的。
这一切都和其他王朝末代一触即溃的军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先说结论:其实这是一个错觉,因为清朝帝王并非没有发现八旗兵的堕落,也并非没有着手去解决。
首先,必须先澄清一个误区。比起此前历朝历代的军队,清朝八旗兵堕落的速度算是慢的。如果我们以1644年清军入关算起,百余年之后的乾隆朝时期,八旗兵依然是清军摧城拔寨的主力。如在平定准噶尔、平定大小金川、平定大小和卓、平定廓尔喀等战役中,八旗兵都是当仁不让的绝对主力,而且整个八旗兵的状态在那时还是比较昂扬向上的,看不出太严重的懒散懈怠之风。而在入关二百年后的**战争中,由于面对的是现代化的英军,清军自是不敌,但如果历数战争中的表现,我们可以发现,相对而言,能组织起比较有效的抵抗的往往都是旗兵,而绿营一般都是抵挡几下就溃散了,这也导致英军总是能不费吹灰之力,就能沿线攻克海堤重镇。
之所以清朝八旗兵堕落速度相对比较慢,这与清朝皇帝所采取的措施是分不开的。
其实从三藩之乱时,康熙帝就意识到八旗兵战力锐减的问题了。所以,一方面,从他开始,重用绿营兵,绿营兵遂成为清朝国防的常备力量,在清前期的一些对内对外战争中的表现也不负众望。另一方面,从康熙帝开始,历经雍正、乾隆两代帝王,针对八旗兵的整肃和建设就从来没有停止过。
针对八旗子弟尚文轻武,战斗力下降的情况,康熙、乾隆二位帝王采取比较积极的措施,如多次举办大规模的木兰秋狝大典。木兰秋狝虽名为狩猎,但在安营、扎寨、行军、布阵、合围、射猎等过程中则完全模拟战争。不光是北巡,乾隆帝在南巡过程中也融入了不少军事因素,如调动部队频繁变换行军和营寨阵型,过路时还指示军机处官员与周边民政官员协同配合,征集钱粮,用以考察战时状态下的后勤配合效率等。除此之外,清前期还非常重视有组织的军事演习,如秋操,并对不合格的八旗士兵进行适当裁汰。
而相比于军事演习,清前期带给八旗兵最大的锻炼机会实际上是实战。清前期对内对外战争不断,八旗兵尤其是满洲八旗基本上次次都被放在主力位置上。即便到乾隆年间,索伦兵成为清军摧城拔寨的利器,但乾隆帝仍然不忘让满洲八旗与索伦兵一道冲在前面打头阵,他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断淬炼自己的战斗能力和战斗意志,某种程度上延缓了堕落的速度。
但是,随着时间推移,尤其是伴随着康雍乾盛世的落幕,八旗兵也摆脱不了逐渐腐化和堕落的命运。当然原因很多,但个人认为,主要原因有二:
第一是因为王朝中后期出现的财政拮据,吏治**,中央集权弱化等结构性、制度性问题,加之承平日久,军备废弛,导致八旗兵不可避免地腐化堕落。这是任何一个封建专制王朝都会出现的共同问题。
第二是因为满洲、蒙古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深度汉化后,逐渐摆脱了恶劣的生活环境,在生活方式上更倾向于奢华、繁复和文明,但也由此失去了原来粗犷强悍的战斗能力和战斗意志,变得重利而轻义,好生而恶死,崇文治而轻武功。简而言之,这是前现代时期的一种文明病。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在融入更加先进文明的生活方式后,都会出现这种变化,而本就先进的文明也会因为社会风俗日渐奢靡而逐渐走向腐烂。
事实上,军队腐化堕落,进而失去战斗力,这是一种必然趋势,无论是清朝抑或是哪个朝代,又无论是清朝皇帝还是哪朝的皇帝,都无法摆脱这宿命般的结局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